所谓大牛,是牛在2个方面:知识和思维。知识包括数量和质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这样就形成四类人,可以先看看你是哪一类?

第一类是既有海量知识又善于思考的人。

这样的人经过常年累月的学习和思考,知识的数量很多和质量很高,思维能力强,很自然的就会成为一个领域和行业的高手和专家!

第二类是仅仅会思维而没有大量知识的人。

这样的人通常会成为小范围的高手(譬如你们村的“明白人”),如果环境里面大家的知识都少,这个人由于擅长观察、分析、推理,他就成了这一带的厉害的人。但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这种情况不多,因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成本太低了,如果仅仅靠掌握一些信息和个人的推理,他的推理结果很可能是不对的。最极致的是成为“民科”的那类人,由于知识背景的限制,他们再爱好“研究”都没用。

第三类是既没有知识又不会思考的人。

知识储备很少,又懒得动脑子,这样的人大致生活都很幸福,但他们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内。

第四类是仅有知识而不会思考的人。

这样的人通常被称作“书呆子”,互联网环境下有许多在大脑里存储了许多显性知识的人,但很少实践,对于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掌握的很少,不会干活,行走的“硬盘”。所以,到最后能真正成为高手和专家的,一定是两方面都厉害的人。这里面需要搞清楚的是,这个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思维的三个层次上都要远远超于常人才有戏,下面简单描述。

知识

无论什么领域最厉害的人,他的知识数量上足够多,你没做过的他做过并积累了经验,你没见过的他见过,你没思考过的他想过很长时间。

这里面他的知识的质量比你高很多,经过学习实践和深度思考,在他头脑里的知识已经高度系统化和抽象化,也许只需要你个关键词他就能够描述整个领域。

各个行业也都会有自己的基本技能,在漫长的实践中,对这些技能他像庖丁解牛一样熟悉。

这些知识面和技能不是你看两三本书、听几个视频就行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起码3-5年以上没有间断持之以恒的积累。

在清华大学研究生新学期开学典礼的演讲中,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认为有所成就,第一个提出来的就是“时间的付出”:

“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

当然现在一般这样说是为了谦虚,但这种谦虚会误了很多学生。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

牛的科学家是这样,任何领域的高手也都是这样。没有21天可以成为专家的方法,如果不愿意下功夫,神仙也没办法!

思维

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层次性:你思考的内容决定了你的目标和格局。

譬如你只思考如何做重复工作或者如何挣钱买个学区房,那最好的结果就是一门技能娴熟的手艺或者战战兢兢的中产。

而大牛则会考虑家国天下行业发展领域趋势,要去考虑战略、考虑资源整合、考虑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而不是上来就解决问题。

所以普通人要想成为顶尖高手,要不断提高自我思维的层次性。

特斯拉的马斯克经常说他的「第一原理」,对比于普通人经常用的「比较思维」,他认为: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

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这要消耗大量的脑力。”

真正的高手

一个人如果仅仅有很多知识(存在大脑里),只能算一个移动硬盘。而那些存了许多内容在自己电脑上的人们,连硬盘也算不上。

一个人如果仅仅熟练掌握了各种技能,最多算一个工匠。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工匠不是好词,可能是“熟练工”的文明说法。

一个人如果只会思考而欠缺知识和技能,只能算一个空想家。譬如那些民科,总想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们!

如果想成为真正厉害的人,想成为真正的高手,你也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吧!

一个方面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另一个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但这两个方面的提升都不是凭空来的,他们是你努力的结果:除了需要持续度不断的有效学习,更需要的是艰苦卓绝的实践。

对于致力于有成就的人而言,如果真的希望更快提升自己,秘诀可能就是:

去干活、干困难的活,解决复杂问题!

评论
头像
验证码:
相关推荐

七年之痒是什么意思

520送什么给女友

第一次见女方父母送什么好




如果未经特殊说明,本站内容皆为原创,转载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QQ:2380712278

备案号:皖ICP备190128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