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一直是很多年轻人的志向,本文分享卢松松创业之初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与大佬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今天遇到的困难也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加油,年轻人。
我是16年来北京之后开始创业的,到现在已经满满三年了,但是我与创业这件事的渊源,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我记得那是15年初的冬天,我在大学寝室吃完一顿火锅,纵横捭阖,向室友们大骂了一通当时的许多创业者,然后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讲为什么我以后不会创业。
而在此后的3年里,我基本上违背了我在「不创业的原因」里的每一条描述。最初自己打自己脸时还尚有些心虚,后来就坦然了:毕竟人不可能2次踏进同一条河里。
我大四时候开发了一个竞品追踪工具,这个工具在我大四的时候为我赚了许多顿火锅钱,也让我遇到了第一个合伙人,当他让我来北京的时候,我几乎毫不犹豫就拒绝了,因为我觉得『毕业去北京创业』听上去就跟辞职去开一家咖啡店一样矫情,说实话,这两件事其实都不矫情,且值得尊重,但我那时候脸皮尚薄,总觉得这样怪不好意思。
很幸运的是,虽然我因为脸皮薄错过了许多东西,但一些最重要的东西,我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去争取了。
16年的夏天,我带着大包小包,应届生特有的天真和许多幻想,以及一只叫做茶水的猫,一起来到了北京,3年后,这只猫胖了十斤,此外的东西现在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了。
来北京的第一站是北京像素,这个小区被称之为北京东边的回龙观,小区分为南北两个区,22栋楼,总共住着4万人。北京像素的每栋楼都硕大无比,一层全是商户,每栋楼几乎都有便利店,小饭馆,理发店等等,你不需要走出小区,甚至连外卖都不依靠,就可以在任何一栋楼里窝一个月不出门。
从2016年的9月到2017年的3月,我和两个同事依靠沙县小吃和黄焖鸡米饭在小区里面窝了半年,为人生中第一个正儿八经的产品埋头苦干。
我的计划很简单:把大四时候做的那个产品彻头彻尾的优化一通,然后把定价从49元一个月,提高到6000一个月,然后我只需要找100个客户,就可以一年收入720万了。
这个计划后来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找不到100个客户,事实上,我们1个客户也找不到。
除了这个主要问题以外,其它我觉得倒是很好的。虽然作为办公室的客厅很快就从上图那样变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地方,但我们把冰箱塞满了可口可乐和东方树叶,还搞了一台Xbox。我们不怎么谈梦想,也没有什么秩序规则,单纯的由『想创造一点什么东西』的动力来驱动。
有时候我们会在日落之前玩上几把求生之路,有时候我们会写代码到深夜,有时候我还会做饭,然而厨艺不精,往往是一锅大杂烩,把土豆五花肉粉条白菜豆腐鸡胸肉在锅里炖在一起,但足够每个人都吃得满头大汗。
从我现在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状态是非常危险的,它更像是过家家而非真刀真枪的做事情,我那个时候也自称创业者,但和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相比,其区别就如同学生会的干部和省委常委的干部一样。
我们的产品在17年春节后不久上线,然后我就开始了四处奔波模式,不仅找客户,同时也在找投资机构,这两件事最后变成了一件事:持续收获被拒绝的体验。至此,北京的夏天和冬天我都有了体验。
17年春天要结束的时候,我已经把钱差不多花完了,某天下午我坐在椅子上思考,我花了几十万换来了什么:我们有三个人的团队,一套我们引以为傲的数据采集分析的集群系统,以及一个前端展现模型,不能说这钱就完全打了水漂,但就靠这么些东西,确实是很难赚到钱。
不得不说,我的运气实在是很好,在我即将略有不甘但不怎么痛苦的结束我的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的朋友为我介绍了一个投资机构,发现创投,这个机构很有想法,想用全面的数据来优化投资决策。
我们虽然不会销售,产品做得也简陋,但却积累了许多如抓数据啦,数据清洗啦,数据结构化啦等等的经验,并且手上还有不少数据,也许是因为觉得我们技术还不错,也许是我看上去比较老实,也许是从小到大做的好事换来了一个回报,总之,我们获得了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金额很少,但帮我们续上了